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

練習曲 Island Etude

練習曲寫真台灣
【聯合晚報/記者唐在揚/台北報導】 2007.04.12 03:48 pm

電影「刺青」的大賣,讓國片市場又有了動能,本月下旬,由知名攝影師陳懷恩執導的處女作「練習曲」也將上映,且是由美商華納電影協助發行,若「練習曲」亦能獲得佳績,那本土國片有機會全面回春。

「刺青」的大賣,除了有偶像明星擔綱外,同志情節也有著穩定的基本支持者,所以「刺青」的大賣雖讓電影圈興奮,但也有人開始擔心,是否本土電影的題材有局限化的趨勢。也因此,眾人的目光現都轉向獲華納支持的「練習曲」,若這部深刻反映台灣各角落的公路電影能獲觀眾青睞,將別具意義。

「練習曲」是陳懷恩的處女作,敘述一個聽障的年輕人,騎著單車環島,過程中他遇到了不同的人、事、物,衍生出一連串生動的故事,更重要的是鏡頭透過他,將真實的台灣清楚呈現,這正是陳懷恩拍攝此片的主要訴求。

陳懷恩說,第一次當導演面對許多抉擇,例如是否要選擇在多雨的春天開拍就讓他猶豫許久,最後為了能將春天特有的「綠」與「潤」納入鏡中,他選擇了去年春天開拍。另外因為片中有大甲媽祖出巡的畫面,而大甲媽去年的出巡又特別早,所以「練習曲」可說為了大甲媽開鏡兩次,先拍大甲媽出巡實況,到了春天再正式開拍。

由於陳懷恩人緣極佳,所以包括老友吳念真、趙自強、胡德夫、許效舜紛紛主動報到客串,而男女主角東明相與SAYA則是全心投入,尤其東明相為了畫面能呈現勁與力,經常得在側風強烈的路段努力蹬著單車往前行,非常辛苦。陳懷恩則笑著透露,東明相因聽障的關係,說話有著一種老外講中文的特有腔調,不少工作人員都以為他是日本人,直到電影拍完了才驚覺他竟是道地台灣人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聽障男銀幕嘗鮮 東明相清新演出成就練習曲〔 2007.04.09 中國時報 〕 張士達/專題報導

「有些事現在不做,一輩子都不會做了。」從影超過25年的國片資深攝影師陳懷恩,因為聽到一名獨自騎單車環島的青年所說的這句話,而決定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影「練習曲」,也為國片找到了一個最清新自然的男主角:東明相。

讀美術出身的東明相,在一次安安靜靜地做著美術工作時被陳懷恩看到。陳懷恩發現,「怎麼有人獨處的樣子這麼好看」,於是力邀東明相擔任「練習曲」的男主角,且花了很長時間才說服他。從未演過戲的東明相要在片中獨挑大樑,騎著單車從台東出發環島一圈,帶著觀眾遍覽台灣的角落,感受台灣人的人情溫暖。

環島一圈 呈現美麗島

一部平凡的電影,因東明相的加入而成就了不凡:因為東明相是位聽障者,儘管從小聽力受損卻更加敏銳纖細,透過這樣一位男主角的眼光,台灣這個島嶼的美麗與脆弱更加清晰地躍然銀幕之上,東明相成了「練習曲」無人能取代的靈魂。

勇敢嘗試 當過模特兒

東明相在約一歲的時候,就因注射預防針引起發燒而聽力受損,從此成了所謂的聽障者。一般人常以為聽障者都以手語溝通,在「練習曲」開拍前為東明相進行戲劇指導的楊麗音,第一次見到他,還沒開口說話就開始比起手語來,這把東明相嚇了一跳,因為他根本不大會手語。原來他在小學不到三年級的時候,學校老師就把他分到普通班,他從此就與一般聽力無礙的學生一起上課。

直到大學後有次回到母校,東明相問老師當時為何那麼做,才知道原來老師看到國外有特殊學生在普通班求學的成功案例,特別向校長請求讓東明相也嘗試走這條路,光是說服東明相的母親就花了半年時間。但東明相如今發現過去的聽障同學只會比手語,只能跟聽障朋友的圈子溝通,自己卻可走入社會,靠著助聽器與學習說話而打開自己的生活圈子,才知道當年老師為他所做的選擇是正確的。

大學畢業後,東明相因聽障關係,找工作處處碰壁,於是回想起從高中到大學走在路上,一直有不認識的人說他可去做模特兒,他從前聽了不以為意,當時卻想起來或許不妨一試。他還記得他的朋友對他說:「如果你得到一把鑰匙不去開,怎麼知道門後是光明還是黑暗?」他在報章上看到了關於聽障模特兒王曉書的報導,心想:「台灣只有一個王曉書,能不能有第二個?如果她能成功,那我為什麼不行?」他就這樣加入了凱渥經紀公司成了模特兒。

轉換舞台 挑戰大銀幕

不過模特兒的生涯其實並不算太得心應手,東明相至今拍照依然不大會擺pose耍帥。但上天果然關了一扇門,就會為你開一扇窗,模特兒工作不再續約之後,他卻因緣際會登上了另一種表演舞台:電影。

許多接觸過東明相的人都對他的開朗活潑印象深刻,事實上他不僅天性如此,也並沒有「搞自閉」的本錢,因為他必須每天都接觸人們與人講話,避免自己的咬字發音會退步。所有的朋友都得負責做他發音的老師,隨時提醒他哪裡講得不對。

奇蹟演出 媽祖也賞臉

他每周還得打電話回家兩三次,不僅報平安,也讓母親驗收他講話有無退步。媽媽常警惕他:「你講話好像有退步!你朋友都沒有在跟你說嗎?」他還會自己用隨身聽錄下自己的聲音來聽,才能知道自己講話到底跟別人的發音有何不一樣。他輕鬆地笑著說,聽障者「其實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,只是辛苦一點而已。」

「練習曲」全片拍攝過程環繞了整個台灣,但毫無演戲經驗的東明相所開拍的第一場戲,卻剛好就是全片最關鍵也難度最高的一場:白沙屯的媽祖遶境。當時為了真實紀錄媽祖遶境的現場,劇組只能毫無選擇地立即開拍,讓初次演戲的東明相就得面對成千上百人的街頭現場,看著戲中年邁的阿公跪迎媽祖,而為虔誠信仰的力量深深感動。

當天後來拍到只剩最後一段底片,最後一段光影,若沒拍成就功虧一簣,媽祖坐駕卻遲遲不願通過。東明相看到楊麗音與工作人員們都去加入了祈福的民眾,排成一列跪倒在路上恭迎媽祖,他在感動之餘,眼淚就忽然不由自主地落下,完成了全片最奇蹟的演出片刻,媽祖也在此時終於願意通過,現場所有工作人員幾乎全哭了。這個無法演練更不可能重來的時刻,成了全片最渾然天成的註腳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聯合報
聽障東明相拍片:感謝媽媽 20070325

記者(葛大維/台北報導)

失聰人士如何面對與眾不同的人生?國片「練習曲」男主角東明相說:「如果沒有媽媽,我可能早就活不下去。從小媽媽不把我保護得緊緊的,她總是把我推得遠遠的,要我在外面的世界,學會勇敢堅強。」 楊麗音的丈夫陳懷恩執導「練習曲」,描述聽障青年單車環島體驗人生,陳懷恩找到真正的失聰青年東明相演出,相當真實。和東明相面對面,發現他本人比電影中更樂觀開朗,他撥開蓋住耳朵的頭髮露出助聽器說:「如果我不明講,人家可能只以為我說話有些大舌頭不標準,很難發現我聽不到。」 東明相回憶,自己失聰是媽媽發現的,聽阿姨說媽媽為此非常內疚,卻不許東明相做個特別的小孩。在高雄老家,媽媽用摩托車載東明相四處求醫與求學,媽媽不希望東明相只接受特殊教育,不許只用手語溝通,逼他學唇語、學說話,和普通小朋友上學,讓他一度痛苦想死。

小學生不懂事,失聰的東明相成了惡作劇的目標,最難過的一次是同學偷走他的助聽器,東明相又急又怕不敢回家,還好有好心同學偷偷告訴他助聽器埋在操場一角,東明相用手挖出來,蹲在地上痛哭,滿身滿臉髒兮兮回家,媽媽甚麼話都不說,要他洗澡、吃飯、早點睡覺,明早照常載他上學。後來聽阿姨說,當晚媽媽跑出去哭了好久。

一路走來東明相學習適應,念大學交女朋友,幾段戀情無疾而終;後來出社會找工作,到了面試那一關,對方問了幾個問題,知道他的情況後,就沒有回應下文。東明相說自己不是鐵人,每當悶到最高點,他就騎機車飆到陽明山空地,大喊大哭一場,回家狠睡一覺,明天還是要繼續。

東明相說自己人生也許有缺陷,但上帝很公平,給他認識好人的機會,像當模特兒時的學姊王曉書,就給了他很大的鼓勵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《練習曲》:形式與內容同樣可觀的台灣味
文:影評人塗翔文
出處:台灣電影筆記

今年春天有多部台灣本土產製的電影上檔,就目前所見,《練習曲》似乎是其中最值得推薦的作品之一。它循環式的敘事結構非常特別,與「環島旅行」的圓形圖 像,達成一種微妙而多重的對照。切片式的段落或許不是每段都能達到同樣的高水平,但整體來說,在近乎半紀實的影像風格之下,藉由一個聽障男孩的單車環島之 旅,《練習曲》不只在描寫一段短短光景的經歷,更在透過鏡頭,默默攫取台灣底層力量的草根魅力,完成一段充滿「正港台灣味」的生命旅程。

編導陳懷恩是台灣影壇的知名攝影師,拍過侯孝賢張作驥等 導演的作品,直至去年才拍出這部長片處女作,成為電影界的「資深新人」。陳懷恩擅長的寫實風格,從他過去的掌鏡作品延續到這部影片裡,不過其他導演或許悲 情、任俠,或許背負著沈重的歷史包袱,但他卻選擇從台灣現況裡做出屬於他的觀點與觀察,年輕、熱情,卻又蘊含飽滿的庶民能量。

《練習曲》描述由新人東明相飾演的聽障學生,從高雄出發環島全台的經過,電影看似順著時序捕捉他一路上碰到的人、事、物,但其實陳懷恩選擇了一個有趣的、 非傳統的「圓形結構」,觀眾必須看到尾聲,才明白電影的序場並非真正旅程的開端,彷彿象徵著「環島」這個事件的永無止歇;而這個多重意義的循環結構,也成 為了《練習曲》在影像本身以外,在形式上最堪玩味的一環。

電影的開始,其實是七天環島之旅的第二天,從東明相遇見鄧安寧飾演的導演與劇組展開,然後一路上繼續捕捉他遇見不同地域、不同人事的經歷。由東岸到西岸, 故事接近尾聲,主人翁到了爺爺奶奶所住的老家,原來旅行行腳的光景,又轉變成祖孫關係的溫柔情懷,甚至延伸到跪地拜謝、喜迎媽祖的謝天哲學。由環境與人的 關係、人與人的關係,再到人與神的關係,電影拍到這裡,已把單純的單車旅行,拍出了更饒富人味的形上層次,因而才能讓東明相面對爺爺虔誠跪地時的動容眼 淚,變得如此誠懇而動人。

電影敘事在第七天旅程之後,鏡頭跟著東明相終於回到高雄的家。他打開電腦,收到來自影片開始時那位「導演」(鄧安寧飾)寄來的電子郵件,告訴他想把他的故 事拍成電影;然後,我們看見鏡頭特寫東明相的電腦螢幕,他在電腦裡打下「第一天」三個字,展開對這段旅程的重新書寫。之後,鏡頭一轉,時序回到真正的「第 一天」,他如何從高雄出發,開始一路騎到台東……。《練習曲》的結構,至此才令觀眾恍然大悟,迸發出更複雜的變化與意義!陳懷恩的刻意作法,不只是讓觀眾 看見這段環島之旅的生生不息、結尾接至起點的恆久力量,更是布出了「後設」技巧,讓敘事直到此處的「第一天」,同時成為片中男主角對這段旅程做出「書寫」 的啟始,也影設了陳懷恩自己猶若片中開頭拍的那位導演(鄧安寧),對這段旅程的電影拍攝。三種形式的「開始」,彷彿從此刻起,回到相同的起點,並且互為表 裡,並繼續以圓形的形式(環島)循環。也因為這樣的開始,讓接下來拍攝「第一天」的經歷,不僅是畫面中呈現的紀實性(外省爺爺與胡德夫,都是幾乎不加修飾 的真人演出),也在形式上做出巧妙的切割,散發出比電影前半段更具真實魅力的影像氣味。